2-16岁孩子家庭邀请外国互惠生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

咨询微信

咨询微信
(0571)-8893-2850
博  客

15/11/05乐培原创

乐培互惠生:不只是外语伙伴

请个外国互惠生住家,许多家庭首先想到的最大益处就是帮助孩子提高外语水平。我们认为,在和互惠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语言沟通是自然发生。这其中不 光是孩子,也包括家长,都能够在和互惠生的朝夕陪伴和相处中,通过日复一日地沟通和模仿,训练外语,尤其是提高口语和听力水平。这些是互惠生项目较之传统 的外语培训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然而,除了邀请一位贴身的外语伙伴,互惠生还会给一户中国家庭带来什么呢?我们想和家长们分享以下三个故事:

 

了解另一种生活方式

“刻苦努力是我们的天性”

 

深圳汪女士一家请过一名来自以色列的互惠生,谈起选择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初衷,汪女士首先想到了犹太民族的天资聪颖。两个月以后,她匹配到了一位来自 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19岁男互惠生Noran。Noran告诉汪女士,以色列的年轻男女满18岁后都要服役,但由于自己申请到的大学和犹太教学习有关, 可以延缓两年,因此才有机会来中国互惠半年时间。

 

汪女士家对互惠生的要求一直都比较宽松,早上不需要送孩子上学,由专门的司机接送,直到下午4点后才需要Noran陪伴孩子学习和玩耍。初期她认为 Noran每天的生活必然是非常轻松闲适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到我家做互惠生差不多就是度假”。但没过几天,一件小事便改变了汪女士的想法:早上起床的 时候,Noran已经不在家里了,他的房间整理得相当整洁,被褥叠得平整到几乎看不出前一晚上有人住过的痕迹。直到7点左右,正当汪女士迷惑不解 时,Noran满头大汗地跑回家,原来,他习惯6点出门晨跑。

 

白天的时候,Noran的书桌上总是摆着厚厚一摞学习资料,这是他从特拉维夫专门带来的大学预科教材和课外读物,包括高等数学、希伯来语言文学、波兰语、中国哲学史观等等。Noran通常从早上一直学习到下午,然后出门去接孩子放学。

 

啧啧赞叹之余,一个月以后她逐渐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龙身上发现了一些新变化:他从一个起床困难户,变成了准时6点起床的模范。拜托了拖延症的小 龙道出了原因:“因为Noran告诉我,早起锻炼的孩子长大了才能长得高,跑得快!”原先没有阅读习惯、沉溺于电视卡通和Ipad游戏的小龙,现在会和 Noran一起专注地看简单的文学作品。孩子的回答让汪女士明白,互惠生的榜样身教对孩子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性。

 

项目临近结束,初夏之际,汪女士一家想去泰国度周末。Noran友善地拒绝了她的邀请:“我想利用最后的两周时间,好好地准备一下我的大学入学考 试。”汪女士通过了解得知,Noran是从东欧移民进入以色列的第三代新犹太人,从小就接受“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够在新环境下生存”这一观念的教育,也因此 并不像她想象中的外国年轻人那样贪图享乐,恣意挥霍青春。

 

 

碰撞他国价值观念
“我们是平等的,你没有资格这样说我”

 

家住上海的刘女士自2012年起就开始邀请互惠生,她先后邀请过四名德国互惠生,两名英国互惠生。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夏天邀请的一位德国 互惠生Sarah。Sarah棕黑色头发,圆脸蛋,身材小巧玲珑,生性活泼好动,不太像刻板印象中的德国人。实际上这名20岁的小个子女生,已经在美国做 过一年互惠生了,言行举止落大方,透着成熟的气息。

 

刘女士非常关心新到互惠生的生活,刚开始的两个月,经常会带Sarah认识一些她的好朋友,帮助Sarah拓宽在大上海的社交圈。随着时间推 移,Sarah逐渐结识了一些自己的朋友。直到两个月以后,刘女士发现Sarah每周都有两三天会在晚饭后7、8点离开家去和朋友约会,夜里11、2点才 回来。起初她忍受了几次,但终于还是憋不住了:趁着一天Sarah又一次晚归的机会,她决定和Sarah坦白她的顾虑:“你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又刚到 上海,如果交友不善很可能会遇到坏人的。以后不论你去哪里,和谁约会都要告诉我,而且每天必须10点前回家。”没想到Sarah这时候竟马上顶嘴道:“抱 歉,我并不想那样做。我是一个成年人,在德国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干涉我的交友自由,更不会限制我几点回家。”刘女士心想自己是好心提醒她,怎料会遭遇如此反 抗,但还是继续语重心长地说到:“我是以一个母亲和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讲道理,你还没有足够多的经验。”这时候,Sarah的情绪更加激动了,冒出一句: “我们是平等的个体,你没有资格这样说我!”刘女士顿时语塞。

 

刘女士之前对孩子的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坏了规矩,动辄大声呵斥,遇到更糟糕的情况,也会打孩子几下。还记得有一次女儿撒气 撕坏了作业本,刘女士正准备施加“家法”,Sarah就跳出来站在孩子身前护着她:“不,请不要打她!”刘女士则说:“你不要阻碍我自己管教我的孩子,你 管好你自己就够了!”Sarah气呼呼地回了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再也没有和刘女士说过一句话。后来但凡再遇到刘女士打骂孩子的情形,Sarah索性就躲 在房间里不出来。刘女士明白,Sarah是看不惯中国家长对孩子动手的,但是又不好干涉只好回避。

 

经过这几次和互惠生的“遭遇战”,请了那么多次互惠生的刘女士也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合适的管教方式?请一名互惠生,难道不也是为了了解西方教育观念么?等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继而到了Sarah的年纪,又该如何去沟通和管教呢?

 

 

 

结交一位人生挚友
“谁知道呢,也许我们的人生轨迹会再次相遇”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Ruth女士是美国第一个互惠生项目Au Pair in America的联合创始人,每年管理着6000多对互惠生和家庭。1986年,美国国务院根据1961年颁布的“平等光明法案”(Bright Hayes Act),将互惠生项目从欧洲引进到美国,当年作为试点的3000名来自欧洲各国的年轻人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当时Ruth的大女儿刚满五岁,她决定亲自 率先体验互惠生项目,邀请了一位来自瑞典的互惠生Tanya。

 

Tanya的到来有助于Ruth能够更高效地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并且和她的大女儿Bethany建立了深厚的情感。Tanya在她家互惠了两年时 间,临行时分,双方在机场难舍难分。自那以后她一直和Ruth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Ruth的女儿Bethany也因为和Tanya的朝夕相处,对瑞 典这个国家及其文化情有独钟。二十几年以后,Bethany大学毕业后决心去瑞典工作——这一去就是七年之久,直到她在那里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一名瑞典设 计师。

 

婚礼那一天,Ruth不巧赶上生病住院,没有办法飞赴斯德哥尔摩参加婚礼仪式。这时候,Tanya写信给Ruth说,“作Bethany为从小的看护者,我会代替你把新娘交到新郎手上”,于是,Tanya便成了Bethany的主要女方代表和婚礼见证人。

 

现在Bethany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打算继续邀请互惠生,在瑞典延续这样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与体验。Tanya则在瑞典作为Au Pair in America项目面试官,帮助合适的瑞典年轻人赴美国互惠,从而和Ruth成为了同事关系,这真可谓是一次人生的奇妙际遇。

 

 

 

多元文化交流,真挚情感体验

 
互惠生是关于不同国度、文化间的交流项目,是联系背景迥异的个体之间相识、相处的一条纽带。语言沟通,仅仅是其中的第一步,是交流的工具。互惠生除了给家 庭和孩子带来一个天然的外语环境,自然也带来了代表她/他的国家和文化的生活方式、习俗传统,带来了代表他/她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下的教育观念和处世哲 学。这其中如何汲取最有营养的部分来哺育孩子的成长,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和谐共处,是每个邀请互惠生的家庭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一 位邀请过多位互惠生的家长告诉我们:“我家的六个互惠生来自五个国家,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文化、性格特点,我们现在还在继续请互惠生,不知道我的孩子有 一天长大了,对于这段多元文化熏陶的成长背景,会说出怎样的体验,又会如何定义自己。”

 

互惠体验转瞬即逝,有的互惠生只是生命长河中的匆匆过客,有的却成为了互通有无、长期互访的老朋友。一位来自美国的互惠生刚刚晒出来自杭州家庭的丝绸和茶叶礼物,据说这周全家要去新泽西看她,兴奋地要掉眼泪。

 

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本身,愿正体验互惠生项目中的家庭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互惠生都能够从相识到相知到相惜,感受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延展阅读:《乐培互惠生:在共同生活中学习语言》


 


本文为乐培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